“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”大型文化纪录栏目,正在持续更新中,敬请关注
图片
文/ 枫见月
王勃,初唐文坛最耀眼的明星,笔下《滕王阁序》被誉为“千古第一骈文”,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
奈何,才华横溢的王勃,命运却很悲凉,27岁便英年早逝,令人叹惜不止。
中国古代出了很多所谓的“神童”,但从没有人像王勃这样,让整个时代的人,都为之倾慕。
他6岁便能作诗;9岁为颜师古所注的《汉书》挑错,撰《指瑕》十卷;10博览六经,然后觉得,将来父母生病,可能需要精妙的医术,于是再习《周易》《黄帝内经》和《难经》等,对“三才六甲之事,明堂玉匮之数”有所参悟。
15岁这一年,他给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信,谈了谈治国安民之策,被刘祥道誉为“神童”,随后表荐于朝,再为高宗帝上《乾元殿颂》,高宗阅后直呼:奇才,奇才,我大唐奇才!
时,王勃已经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齐名,后并称为“初唐四杰”,王勃为首。
16岁,王勃进士登科,授朝散郎,成为李唐建国以来,最年轻的朝廷命官。因得高宗赏识,故担任沛王府修撰,与皇子结交。
也就是在此间,王勃写下了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这首诗开壮别之先河,一改“送别诗”凄苦悲凉之风,然王勃成于惊世之才,亦败于惊世之才。
某一天,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,王勃为了助兴,就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文》,此事被高宗得知,龙颜不悦,遂下旨将王勃逐出长安。
“檄文”自古以来批判性就很强,多用于讨逆,尤其王勃介于皇子之争,这让高宗很是忌讳。
离开长安后,王勃就来到了蜀中,因为他儿时的伙伴薛华,此时正在此游历。
薛华即薛曜,字异华,祖父薛收为王勃祖父“文中子”王通的学生,两家几代世交,感情极深。
见到好友,自然很开心,可薛华当时还没有入仕,所以在蜀地逗留了一段时间后,便要离开,因此王勃有诗相赠,题为《别薛华》:
送送多穷路,遑遑独问津。
悲凉千里道,凄断百年身。
心事同漂泊,生涯共苦辛。
无论去与住,俱是梦中人。
诗文大意可解为:
送了一程又一程,终究是要别离,此去你独自一个人,一想到要沿途问路,心情该有多么孤单。前路千里之遥,定会让你受很多苦,悲凉之情油然而生;
你我有着同样的心境,又都是漂泊不定之人,也一同经历着相似的磨难。但无论你是即将离去,还是我留在此地,我们都会出现在对方的梦里,这份牵挂永不消散。
相比于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,王勃的这首诗则要凄凉许多,这自然和他的经历相关,那个时候他意气风发,是长安最耀眼的明星。如今被去官外放,人生正经历着最困苦的时刻,而朋友还要远行了。
所以两首诗,也成了王勃一生命运的写照,前半程熠熠生辉,后半程黯然无光,起落之间,便是烟消云散。
蜀中流落两年后,王勃打算再回长安,参加制科考试,但途经虢州时,经好友劝阻,就留在了当地,出任参军一职,属幕僚。时官奴曹达出逃,王勃出于同情,将其藏了起来,后又因惧怕事情败露,便私自将曹达处死,于是王勃被下了狱。
同时,王勃的父亲王福畤也受到了牵连,从雍州司功参军远谪交趾。交趾在今越南境内,唐时极为荒凉,在那里为官者多有去无回。
图片
下狱后不久,王勃遇赦,朝廷也为他复了官,但他并没有就任,因为于父亲有愧,王勃便打算渡海前往交趾,行膝下之孝。
正是在前往交趾途中,王勃路过南昌,适逢“滕王阁”重修落成,便在机缘巧合下写下了千古名篇《滕王阁序》,这也是他人生最后的辉煌。
之后,王勃渡海,见到父亲后,在归途中船遇风浪,不幸溺亡,终年27岁。
他死之后,《滕王阁序》在京城爆红,高宗读后便问起王勃,得知王勃已经逝去,连说了三个“可惜”,甚至后悔当初不该把他赶出京城。
纵观王勃这一生,成名过早,本身又很清高,命运早就埋下了伏笔,所以人要学会沉淀,不可过于招摇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